本文轉自品牌工廠BrandsFactory(公眾號ID:BrandFactory2049)
文 | 王曉寒
封面圖源 | 圖蟲創意
E-bike可謂近兩年跨境賽道的黑馬,融資消息不斷。
2023年,資本仍然看好E-bike行業,在中國市場,E-bike品牌TENWAYS、VELOTRIC在1月、2月相繼獲得A輪融資,E-bike上游核心零部件品牌Okawa則在3月中旬完成了1.21億元A輪融資。
但危機也在顯現。
“自行車界特斯拉”VanMoof被傳出面臨財務難題。據荷蘭紙媒FD報道,VanMoof“售出的每一輛自行車都在賠錢”,就在2021年9月,VanMoof還完成了1.28億美元融資,這是歐洲電動自行車品牌有史以來規模最大的融資。
一位投資人向品牌工廠透露,VanMoof的現金流情況似乎要更為糟糕。“美國品牌Red Power銷量也不是很好,美國市場從去年開始一直處于去庫存狀態,需求遠遠沒有想象的那么大。”
顯然,競爭仍在加劇。2022年E-bike全球市場規模達497億美元,除去紛紛攜資本入局的E-bike品牌,車企和時尚圈也在覬覦貌似廣袤的市場,保時捷、蘭博基尼、奔馳、寶馬、特斯拉等汽車企業相繼推出了自己的E-bike產品;無印良品、輕奢服裝品牌Jacquemus則通過聯名分一杯羹。
01
明星企業搖搖欲墜
根據市場研究機構MarketsandMarkets的最新數據,截至2022年,E-bike的全球市場規模已經達到497億美元,出貨總量為5125萬輛,預計會以10.2%的復合增速迅速增長,并在2027年達到806億美元的規模。
盡管增長預期很高,但隨著疫情的結束,中低端市場趨于平緩,問題已經顯現。
E-bike是一個重資金投入的行業,據博一大叔預估,假設某E-bike品牌月銷售額1000萬,按照50%毛利,備貨3個月,備貨資金1500萬,外加頭程海運、海外倉、運營周轉資金,合計金額高達2000萬。因此當中低端E-bike的需求直線下降,部分E-bike品牌出現了供應鏈問題。
E-bike行業的明星企業VanMoof也難逃一劫。1月23日,荷蘭財經報紙FD報道稱,“VanMoof警告其投資者,如果沒有注資,該公司將在兩個月內處于危險之中。”
某投資人透露了更為悲觀的消息,“一個月前VanMoof還剩兩個月的現金流,上周說好像只剩下15天了。美國品牌Red Power銷量也不是很好,據說上游工廠把滯銷庫存車的logo涂抹掉,賣給了別人。
自2008年成立以來,荷蘭品牌VanMoof一直以年輕時尚的受眾為目標。為了更快打開市場,VanMoof承諾即便是售價僅為550英鎊的產品,也將獲得長達三年的免費維護。這直接導致VanMoof的產品銷售成本高于購買價格,FD報告稱,VanMoof在2021年虧損1190萬歐元,高于一年前的670萬歐元。
簡而言之,VanMoof售出的智能電動車越多,他們損失的錢就越多。據FD稱,到2021年底,VanMoof的維修或更新成本就達到了驚人的800萬歐元。此外,有客戶稱其2000美元的E-bike在送達時就出現了故障或代碼錯誤的情況。
在2021年9月時,VanMoof獲得了高瓴集團領投的1.28億美元C輪融資,這也是歐洲E-bike品牌有史以來規模最大的C輪融資。自2017年7月以來,VanMoof已經籌集了1.891億美元。這些資金成為了VanMoof快速開拓市場的保障。
某E-bike品牌創始人認為:“VanMoof有它成功和非常啟發人的地方,比如說它在歐洲這樣一個E-bike主要以線下渠道為主的市場中,比較早的采用了DTC模式,而且做起來了。它在產品層面做了很多創新,智能化一體化的集成度非常高,包括在營銷層面以及配套的各種服務,都豐富了商業模式,對后面很多品牌是很有啟發的。但它也有沒做好的地方,比如說維修費用比較高,這可能成了一個短板,但至于說最終如何,其實也很難講。”
而除了VanMoof,比利時E-bike品牌Cowboy也在疫情后期報告了巨額虧損。零件短缺和物流問題是主要因素,導致Cowboy的交貨延遲了好幾個月,而Cowboy在自行車交付后才得到報酬,這就使得營業額低于預期。
另外,Cowboy的估值持續縮水。2023年初,Cowboy宣布了未公開的融資消息,但與上一輪(2022年1月,8000萬美元)相比,該公司的總估值已經下降了44%。一位投資人表示,目前不算是太好的投資布局E-Bike的時點,估值太高進去之后很難翻倍,另外如何退出目前也還存在未知性。
02
從火到卷
E-bike全面進入中國大眾的視線,可以從2020年算起,在此之前,中國人較為熟悉的是雅迪、愛瑪等品牌生產的“小電驢”。狹義上的E-bike一般指電踏車,更像是一種由電力輔助的自行車。當前E-bike的主要銷售市場是歐洲和美國,其中歐洲市場滲透率達到20%,2021年E-bike銷量為550萬輛。
歐洲歷來便有騎自行車的文化傳統,隨著綠色出行等環保理念的推進,歐洲各國開始推行E-bike支持政策。早在2018年,蘇格蘭便推出了6000英鎊的E-bike購買無息貸款,最長可在4年內還款,英國、法國、意大利等國也都推出了相應補貼政策。
歐洲本土的E-bike品牌已經超過數百家,知名的如荷蘭的VanMoof、比利時的Cowboy、英國的Brompton、德國的Riese&Müller、法國的Moustache Bikes等。這些品牌的基本款價格在1000美元到4000美元之間,高端款價格在10000美元到12000美元之間。美國本土的E-bike品牌比歐洲少一些,但據統計也超過了200家。
2020年受疫情的影響,綠色健康的出行需求進一步被激發,歐美E-bike銷售進入爆發期。也是在這一年,大批中國賣家窺見了跨境電商的商機。
德科從2018年左右,就專注于幫助中國品牌賣家,把產品更好的賣到全世界,特別在高客單產品領域,做出了非常出色的成績。德科創始人兼CEO Abby表示,自2020年起,大批中國賣家開始在獨立站,亞馬遜等線上渠道向歐美市場出售E-bike產品,高性價比的價格以及疫情原因造成的供不應求的局面,一下子打開了市場,“那時候是真正的‘賣家天下’,因為供不應求,形成了一個非常好的賣貨的環境。可以說只要有貨你就能賣出去,所以動作要快,要搶市場,已經不是貨好壞的問題,甚至很多賣家都是預售的,大半年才能發貨,那也有人買。”
看到大批賣家賺得盆滿缽滿后,在2021年左右,慢慢很多工廠開始切入到To C賽道中,而Abby也參與其中,幫助工廠轉型。大量的中國電商賣家搶占E-bike賽道,出現了供大于求的局面,2021年下半年,E-bike品類慢慢出現了內卷。“不僅僅是貨物的積壓,產品的同質化也很嚴重,因為E-bike品類本身的試錯成本很高,所以很多賣家選擇跟賣來降低風險。大家賣的款式大同小異,就導致了價格戰,有些賣家的利潤率甚至不到5%。”
從Abby的角度來看,供應鏈工廠雖然切入C端的時機較晚,但“后勁很好”,她所代理的工廠品牌中,已有一個品牌在短短一年之內累計銷量接近一億美金。相比賣家,工廠更了解產品,包括產品的迭新,工廠的反應都要更快。“所以在2021年后期那些供應鏈強且本身有一些品牌思維的客戶,后勁是非常好的,甚至銷售超過了2020年那些非工廠型賣家。”
隨著賣家時代逐漸走向末路,品牌玩家開始走上了舞臺,資本也紛紛向品牌加注。在2021-2023年間,中國市場中OKAI、URTOPIA、Aventon、SURPANDA、TENWAYS、VELOTRIC等20家E-bike相關企業,受到了包括騰訊、高瓴、紅杉在內的資本青睞,據悉總融資額已突破100億人民幣。
Async就是在此時走上風口,和大多數中國E-bike品牌不太一樣的是,Async專注在歐美中高端市場,試圖做電動兩輪領域的個性化科技消費品牌。Async創始人徐竹春向品牌工廠介紹道:“在過去幾年數百家用公模車貼標的小品牌走向了海外,隨著近兩年手握資本的頭部品牌出現,整個行業在逐步走向正規化。公模車可以說是階段性的產物,有可能長期存在,但是大概率只能待在相對低端的行列。大部分品牌會努力尋找自己產品的差異點,然后依靠差異點獲得用戶的選擇。”
Futura劉揚一認為,當前E-bike賽道已經不適合新手玩家了,尤其那些對市場不了解的小白,她建議入局前一定要謹慎,要在對市場有了足夠深入的了解后,謹慎考察合作的供應商,再配合各類營銷在線上線下打通資源圈。不過,她顯然仍然看好這個賽道的機會,據她透露,目前正在籌備一個新的E-bike品牌項目。
03
如何破“卷”
E-bike仍是一個風頭正盛的賽道,眼饞這塊“肥肉”的,還有保時捷、通用汽車、奧迪、蘭博基尼、寶馬、奔馳、特斯拉等汽車品牌。此外,美的、小米、大疆也在布局相關產業,無印良品、輕奢服裝品牌Jacquemus則與車企合作推出聯名款。
作為“世界工廠”,僅2022年一年,中國E-bike的整車出口量就達到了996萬輛,同比增長121%。
在如此卷的情況下,E-bike品牌該如何突圍?一位投資人表示,作為資方會更看質量高、售后有保障、有創新的產品,“現在很多品牌價格在1000-2000美元之間,沒有太多的特點,所以很難拉開距離,還是要先做好產品力。另外我們還會關注品牌的估值,我覺得面向美國市場的品牌,20億美金估值就到頭了,如果一上來估值就很高,其實風險很大。”
產品是品牌立足的關鍵。徐竹春認為,E-bike從產品來講可以分三個層面。第一能不能,比如能不能去越野、能不能載貨,涉及的是車型的問題。再往上就是好不好的問題,也就是性價比,比如這個車用多大的電池、用多少的電機、機械零部件的規格等等。中高端產品則主要依靠第三層,也就是產品的附加值,包括工業設計的審美、智能化的服務等等。徐竹春透露,Async的首款產品就是在三個層面上創新,即將進入市場。
在產品創新層面,海外品牌花樣頗多。如Cowboy的E-bike非常簡單,沒有齒輪,也沒有用于調節電機功率的按鈕,而是利用陀螺儀、加速度計等傳感器自動幫助調節,不需要人為操作。最近Cowboy推出了一項名為“AdaptivePower”的新功能,可以根據當前的坡度和天氣狀況自動調整電機的功率。Onewheel以炫酷的獨輪電動滑板車吸引用戶,KwikFold則主要生產電動折疊自行車。
劉揚一表示,盡管E-bike行業處于白熱化階段,但在高端領域仍存在巨大空間,如加拿大某品牌專門做碳纖維材料的車,銷量不錯。“低端市場較為飽和,部分品牌甚至連退換貨、維修都做不到,歐洲的各種法規也讓一些低端品牌處于尷尬境地。未來的競爭點還是在差異化,首先要有獨特的設計感,其次團隊的負責人在品牌上要有想法、有格局。”
一位E-bike行業人士表達了類似的觀點,他說:“品牌還是要突出自己與眾不同的地方,才能獲取一批忠實用戶。目前來看,中低端E-bike的競爭更加殘酷,比如美國市場一些比Red Power更便宜的品牌出現了,銷量也不錯。那想要真正的持續下去,還需要更多產品層面的創新,也包括品牌力的打造。另外一點在營銷上面創新,還有服務,比如設立更多的線下門店、和更多經銷商合作。”
E-bike是強體驗產品,70%的成交仍發生在線下。劉揚一認為,E-bike是非常適合做品牌的品類,因為它的場景非常強。不要忽略線下的場景,尤其在門面和線下渠道的合作,一個好的一線體驗場景會極大提高用戶的感受,并且給予線上品牌更好的說服力。
細分領域也是各家發力的重點。Abby指出:“目前市面上大部分E-bike的電池、電芯、車架都差不多,核心是找到細分賽道的差異性。”從目前市面上的E-bike用途來看,主要分為山地、徒步、貨運等等,風格也非常細分的,如朋克風等等。劉揚一舉例了助老E-bike、軟尾山地車等細分領域,認為這些細分市場雖然小但也能出現隱形冠軍。不過,她不建議沒有基礎沉淀的新手在入局時直接做細分賽道,“很容易做不起來”。
此外,隨著E-bike舊車的增多,歐洲部分地區甚至出現了E-bike“墳場”,更具環保主義的二手品牌公司受到歡迎,例如法國的Upway就是專注于翻新和轉售品牌E-bike的初創公司,它所售賣的二手車的價格僅為全新E-bike的十分之一。
新的市場也在逐步顯現,除了傳統的歐洲市場,美國市場被普遍認為是一個絕佳的增量市場。而燃油摩托車年銷量超過3500萬輛的東南亞和印度市場,在政府推動電動摩托車的政策紅利下,也被認為是長期看點,有望再造2000萬輛新市場。不過,這是另一個故事了。
(來源:雨果網的朋友們)
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不代表雨果跨境立場!如有關于作品內容、版權或其它問題請于作品發表后的30日內與雨果跨境取得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