硬件產品開發存在投入大、周期長、風險高三大難點。這三大難點決定了硬件產品開發沒有回頭路,只能成功、不能失敗。
那么,怎么進行硬件產品開發,才能降低硬件產品開發失敗的機率呢?
近期,著名的咨詢公司Gartner對全球200多家科技企業進行了調查,調查結果顯示:那些持續成長的科技企業將直接的客戶反饋和市場研究作為產品投資的重要信息來源,而那些陷入停滯的企業則是根據財務目標和高管指示進行產品投資決策。
圖片來源:Gartner的報告《科技公司的產品管理成功秘訣》
在產品開發過程中,那些持續成長的科技企業愿意通過客戶和市場來檢驗產品問題和解決方案,而那些陷入停滯的企業則是通過內部利益相關方來檢驗產品問題和解決方案。
圖片來源:Gartner的報告《科技公司的產品管理成功秘訣》
綜上所述,企業的新產品開發必須面向市場、面向客戶,依據市場調研和客戶需求開發產品,并通過市場和客戶檢驗產品,這樣的新產品開發更容易取得市場成功。
顯然,市場調研和需求洞察對產品開發的成功至關重要。
成功的硬件產品開發,應該是從市場機會到產品上市。
整個硬件產品開發過程,可以分為兩大階段,做正確的事和正確的做事。
做正確的事,回答為何做和做什么,即為什么要開發這個產品,這個產品是什么。
正確的做事,回答怎么做和做得怎樣,即怎樣把產品開發出來,最終開發出來的產品結果怎樣。
圖片來源:產品人生
為何做主要包括四部分的工作內容:市場洞察、需求洞察、機會篩選和戰略規劃。本階段輸出的文檔主要有:市場調研報告、產品規劃報告、市場需求文檔(MRD)等。
其中,市場洞察主要是:發現市場機會,看市場規模、看增長趨勢、看競爭態勢、看技術壁壘等。常用的市場洞察工具和方法有:PEST分析、波特五力分析、華為五看模型(看行業、看市場、看客戶、看競爭、看自己)等。
需求洞察主要是:收集、分析和篩選用戶需求,挖掘尚未很好滿足的用戶需求。常用的需求洞察工具和方法有: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需求四要素分析、客戶旅程地圖、KANO模型、用戶訪談、問卷調查等。
機會篩選主要是:根據外部機會和威脅,以及自身優勢和劣勢,選擇細分市場和目標用戶。常用的工具和方法有:SPAN戰略定位分析、安索夫矩陣、波士頓矩陣、SWOT分析、用戶畫像等。
戰略規劃主要是:根據細分市場和目標用戶進行產品規劃,確定產品差異化戰略。常用的工具和方法有:產品戰略分析、產品組合分析、產品規劃、平臺規劃、技術規劃等。
做什么主要包括四部分的工作內容:競品分析、概念構思、可行性分析和產品定義。本階段輸出的文檔主要有:競品分析報告、可行性分析報告、產品需求文檔(PRD)等。
其中,競品分析主要是:選擇對標競品進行分析,做到知己知彼,明確產品進攻點和防御點。常用的工具和方法有:SWOT分析,$APPEALS分析等。
概念構思主要是:構思并形成具有差異化和競爭力的產品創意、系統架構和解決方案。常用的工具和方法有:設計思維、創新畫布、黃金圈法則、產品三層次理論、KANO模型、價值成本分析、頭腦風暴、思維導圖等。
可行性分析主要是:對創意和方案進行可行性分析和驗證。常用的工具和方法是DFX,即Design For Everything,包括技術可行性、成本可行性、制造可行性、安全可行性、質量可行性、安裝可行性、營銷可行性等。
產品定義主要是:明確產品需求,將產品需求轉化成產品功能和屬性要求,鎖定市場機會。常用的工具和方法有:QFD(質量功能展開)、產品六定方法(定用戶、定價值、定產品、定規格、定價格、定計劃)。
怎么做主要包括六部分的工作內容:外觀設計、結構設計、電路設計、測試計劃、設計優化和設計驗證。如果是AI硬件產品或者IOT硬件產品,還需要增加嵌入式系統、云端系統和客戶端APP的設計,在此不做贅述。本階段輸出的文檔主要有:設計圖紙、BOM清單、測試計劃、測試報告、認證證書、產品規格書等等。
其中,外觀設計主要是:根據產品定義,設計產品外觀方案,形成外觀差異化。常用的工具有:Rhino、Creo、Keyshot等。
結構設計主要是:根據產品定義,設計具有競爭力的產品結構方案。常用的工具有:CAD、UG、PROE等。
電路設計主要是:根據產品定義,設計具有競爭力的電路方案。常用的工具有:PowerPCB、Protel等。
測試計劃主要是:根據產品定義,明確產品的品質關鍵點(CTQ),制定產品測試和驗收計劃。常用的工具和方法有:CTQ Flow Down,質量測試計劃、國家標準、行業標準等。
設計優化主要是:對設計方案進行分析、評估和優化,降低和控制項目風險。常用的工具和方法有:設計評審、六西格瑪設計、DFMEA、設計規范等。
設計驗證主要是:對設計方案進行測試和驗證,確保設計方案滿足產品需求。常用的工具和方法有:樣機評審、產品認證、測試報告、客戶體驗等。
做得怎樣主要包括四部分的工作內容:小批試產、批量生產、上市準備、產品上市。本階段輸出的文檔主要有:試產報告、營銷策劃報告、項目結項報告等。
其中,小批試產主要是:對產線進行驗證,確保生產制程、工藝、質量、產能等符合產品要求。常用的工具和方法有:試產評審、客戶確認。
批量生產主要是:組織供應鏈,高效、低成本、穩定可靠地進行批量生產,完成訂單交付。常用的工具和方法有:精益生產、質量控制、持續改進等。
上市準備主要是:完成新產品上市的準備活動。常用的工具和方法有:營銷4P理論(Product、Price、Place、Promotion)、賣點提煉、跨越鴻溝。
產品上市主要是:新產品宣傳、推廣和銷售,產品大賣,取得產品的商業成功。常用的工具和方法有:用戶增長模型、VOC、產品迭代、產品生命周期管理。
縱觀整個硬件產品開發過程,核心問題其實只有三個:
V模型很好的詮釋了如何解決這三個核心問題。
V模型的左側,是需求的確認和分解。
首先,客戶需求經過分析和篩選,轉化成產品需求。
然后,產品需求一層層往下分解成部件需求、零件需求和制造工藝。
相對應的產品規格也一層層往下分解成部件規格、零件規格和作業規范。
整個過程我們用一句話概括,就是產品源于客戶需求,確保客戶需求準確、完整的分解和傳遞到產品的每一項功能、規格和技術指標,以便降低和控制項目風險。
V模型的右側,是產品測試和驗收。
產品測試和驗證,是一層層往上集成的,從工藝驗證、零件驗證、部件驗證,集成到產品驗證。產品驗證沒問題后,最后提交給客戶進行確認。
整個過程我們也用一句話概括,就是產品終于客戶滿意。確保產品的每一項功能、規格和技術指標都得到層層測試和驗證,最終滿足客戶需求,項目風險也得到層層檢驗和控制。
V模型的中央,是產品開發,完成從產品設計到生產制造,確保提供具有核心競爭力的產品解決方案。
從左側的產品設計,一層層往下分解到部件設計、零件設計和工藝設計。
然后從右側的制造工藝,一層層往上集成到零件制造、部件組裝和產品組裝。
圖片來源:產品人生
4 展望和期待
展望未來,作者會不定期的對硬件產品開發的18項工作內容、及其常用工具和方法逐一進行介紹。相關的文檔、工具、方法的模板也在準備中,有需要的可以先關注我!
作者簡介
鄧小亮:工學碩士,資深產品人,近二十年產品開發及管理經驗。
原創文章,未經同意,不得轉載!
(來源:產品人生)
以上內容屬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雨果跨境立場!本文經原作者授權轉載,轉載需經原作者授權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