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西華人網報道,圣保羅,北京之外17000公里,巴西最大的城市。上周,這里舉辦的車展吸引了奇瑞、長安、江淮等多家中國車企的參加,而且展出規模不遜于長春、深圳等國內二線車展。
這是一群在全球第一大汽車市場拼殺多年的中國車企,對于即將成長為全球第三大汽車市場的期冀。而大眾巴西公司的一份資料里,分析認為未來十年里,中國和印度的汽車品牌在巴市場份額應在10%左右。為此,奇瑞要投入4億美金建廠,而江淮在當地合資工廠也會在2014年落成。海外市場、全球化,在未來幾年將成為中國汽車必須要直面的課題,也是中國汽車的大希望所在。
但懷疑的聲音也如影隨行,最淺白的說法是,在本土市場都節節敗退的中國車企如何能夠在異國他鄉站穩腳跟。最近兩年,自主品牌在國內市場接連下滑,而且尚未看到企穩跡象。今年3季度,上市車企大多發布了利潤下滑預報,一汽轎車甚至出現了3.5億元的季度虧損。
這就是中國汽車的現狀,一方面存在著成功的最大可能,另一方面又艱難掙扎;一邊是海水,一邊是火焰。
中國汽車最大的困難是品牌問題,但品牌背后是信賴和品位,這需要積累,更需要實力,來自于技術、品質、運營能力的實力。于是,有分析人士認為,主流中國車企應下決心用5年左右時間,接近韓國車企的技術品質。
中國車企創新難度有多大?留給中國車企的時間窗口究竟還會有多久?未來中國汽車將會以怎樣的面貌示人?這些問題都有著不同的解讀。但有一點,未來中國車企的翹楚者,一定是踏實做事、耐得住寂寞的行動派。
在很多車企,我們已經看到了行動派的影子。在上汽,品牌技術品質都已然逼近跨國車企;在北汽,正通過中國版的“薩博”走一條自主品牌的高品質之路;在長安,5國9地的國際化研發體系初試鋒芒;在奇瑞,國際化的自主研發體系塑造已經初具規模;在吉利,穩健的品牌升級計劃已有小成;在五菱,橫跨中印的制造體系已經讓其成為中國自主品牌冠軍;在華晨,品質日漸提升……
或許還有困難和糾結,但此時應放下爭議和猶疑,行動起來吧!這是中國車企當下最應該倡導和鼓勵的。借用奇瑞董事長尹同躍的話,中國車企比歐美企業更勤奮務實,比日韓企業心胸氣度更寬廣,沒有道理不成功。
于是,在中國政治經濟深化改革之際,本報策劃采編了本次中國汽車自主創新專題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