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國《中央日報》近日發表了一篇題為《“世界工廠”中國將制造業基地大舉遷到非洲的最大原因》的文章,整體分析了中國制造業向著非洲大遷徙的現象,認為中國對非洲展開建設社會基礎設施來開發資源式的投資,已經發展到下一個階段——投資制造業。
埃塞俄比亞首都亞的斯亞貝巴外圍設有中國企業華堅的工廠。該公司是位于有“世界鞋城”之稱的廣東東莞的最大的鞋業制造公司,2012年在埃塞俄比亞成立了工廠。埃塞俄比亞工廠現有3500名職員,去年生產了200萬雙鞋。大部分是向Nine West和GUESS等美國品牌供貨,張華榮會長一年有一半以上時間是停留在埃塞俄比亞。未來計劃投資20億美元,雇傭5萬名以上工人,將埃塞俄比亞作為歐洲和北美的銷售基地。
作為“世界工廠”的中國將制造業基地大舉遷到非洲,其中最大的原因就是人力。在中國,廉價勞動力的制造業基礎已經消失。隨著經濟發展,不僅勞動力價格上漲,90后年輕人不愿意在工廠上班,目前正面臨招人難的局面。而且電費和水費上漲導致成本上升,環境規制加重,這些都是工廠大遷移的原因。
非洲當地職員的操作熟練度和生產效率較低。據世界銀行稱,他們的生產效率只有中國工人的一半。但非洲的人力資源彌補了生產效率的差距,甚至多雇傭兩、三人還能賺取利潤。之前華堅工廠的埃塞俄比亞職員平均拿40美元的工資。這只是中國當地職員的1/10。而且位于南非開普敦的中國家電企業海信也是雇傭了兩倍以上的職員來達成生產目標。在組裝生產冰箱和平面電視的海信中國工廠,一般是一人負責一臺機器。而在開普敦工廠則是兩人負責一臺機器。但《華爾街日報》采訪的工廠負責人載利·利烏(音)表示“一步一步來就能實現目標值”。
像這樣不緊不慢,不光是因為人力費,還因為中國企業可以獲得附加效果,那就是將“中國制造”變成“非洲制造”。對于美國和歐洲國家為牽制中國給制定的各種規制,可以用“埃塞俄比亞制造”或“南非制造”來突破。
外媒:中國援助非洲抗擊埃博拉 美歐忙于撤人
此外,非洲市場的魅力也是一部分原因。全世界發展迅速的10個國家中6個國家都在非洲。埃塞俄比亞的增長率也將超過10%。而且這里人口眾多。尼日利亞人口為1.7億人,埃塞俄比亞為9600萬人。《每日野獸》報道的中國服裝出口企業家孫超名(音)就解讀了消費的可能性。他表示“裝滿集裝箱出口埃塞俄比亞的服裝在兩周內就銷售一空”,“感覺就在非洲直接建廠,實現非洲之夢”。正像華堅張會長所說的“非洲就像是30年前的中國”那樣,非洲很有可能會成為生產者兼消費者,中國人發現了這點。
與此同時,非洲國家也在為促進發展,實現改變產業結構的目標,積極吸引中國企業。這些國家經濟活動人口的接近80%都在從事第一產業,可以開展勞動集約型制造業。華堅也是從埃塞俄比亞政府那里獲批,允許低價用電,還享受稅金優惠。
預計此后中國工廠的大遷移還會繼續進行。烏干達正在運營纖維和鋼鐵工廠,中國一汽汽車集團在南非伊麗莎白港建設了貨車和小型車工廠。曾任世界銀行副總裁的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名譽院長林毅夫預計將會向埃塞俄比亞、盧旺達、塞內加爾和坦桑尼亞等提供大約8000萬個制造業崗位。
特別是中國對非洲的投資將會擴大到民間,這部分值得關注。據分析稱,長期集中于資源外交和社會基礎設施建設等“硬力量”的政府和對人“軟力量”進行投資的民間將會帶來部門合作效應。中國自周恩來總理1963年巡訪非洲10國以來,一直對非洲盡心盡力。從1991年開始,中國外交部長的首個巡訪地一直都是非洲國家。
中國的此種變化,預計將會給美國帶來更大的威脅。本月初,美國總統奧巴馬將非洲50個國家的首腦邀請到華盛頓召開美國-非洲首腦會議。奧巴馬總統向非洲承諾會投資330億美元,表示“我們并不將非洲視為資源,希望能給所有人都提供機會,實現經濟的增長”。這是意識到中國對非洲的投資一直都集中在資源上而做出的發言。但中國駐南非大使田學軍對制造業大遷移表示“我們是授人以漁,而不是授人以魚”。
歡迎關注外貿行業第一微信號【cif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