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Facebook首席執行官正式宣布:母公司的名字將改為“Meta”,同時還將股票代碼從“FB”改為“MVRS”,12月1日開始生效。
作為全球最大的互聯網企業之一,曾經的Facebook將被現有的Meta取締名號,當然,其旗下的Facebook、Instagram、Messenger和Whatsapp等應用將繼續保留名稱并運營,不會受到母公司換名影響。
那么,扎克伯格將公司改名Meta,會帶來哪些影響?
(圖片來源:Google搜索,可轉載)
首先我們要對Meta——元,這個名詞有一定的理解。
根據Wikipedia資料顯示:在認識論中,前綴 meta-經常被用來表示關乎自身范疇的概念。例如,元數據是關于數據的數據(誰生成了它們、何時生成、數據采用什么格式等等)。在數據庫中,元數據也是有關存儲在數據字典中的數據的數據,并描述有關數據庫表的信息,如表名,所有者和列的詳細信息,本質上是用來描述數據表的。
此外,心理學中的元記憶意味著個人對記憶的認知:如果集中精力回憶某件事,他們是否會記住它。現在在[關于X的X]的這一基礎上,產生了[元認知」(關于認知的認知)、[元情感](關于情感的情感)、[元討論」(關于討論的討論)、[元笑話](關于笑話的笑話)和[元編程](編寫操縱程序的程序)等概念。在基于規則的系統中,元規則是管理其他規則應用的規則。
(圖片來源:Google搜索,可轉載)
簡而言之,Meta——元就是一切規則的規則,舉個例子,亞馬遜可以理解為Meta——consumption、淘寶就是Meta—business、谷歌搜索就是Meta—searching。可以說,目前我們日常生活中常見的互聯網應用,都可以追溯到Meta概念——從元出發。
而扎克伯格選擇將公司直接命名為Meta,顯然不是為了繼續在社交領域拼盡全力,即使Facebook的廣告業務蒸蒸日上,但是看起來一眼能望到頭的廣告業務,還是不能滿足他的野心。
這一切的源始,是扎克伯格對元宇宙的執念。
(圖片來源:Google搜索,可轉載)
解釋品牌重塑時扎克伯格說,“Facebook這個名字已經不能涵蓋“我們所做的一切”了。除社交網絡外,還包括Instagram、Messenger、Quest VR頭盔、Horizon VR平臺等,今天我們被看作是一家社交媒體公司,但在我們的DNA中,我們是一家建立技術來連接人們的公司。Metaverse是一種新的方式(new way)。”
Meta希望通過技術實現人與人之間的交互,再結合旗下大肆收購及發展的虛擬現實產品,人際交互顯然不止限于電子屏幕之間,更不止是用來當廣告牌。
另外,扎克伯格從中學開始就執念于元宇宙概念,畢竟這個起源于1992年科幻小說《雪崩》的概念確實讓廣大理工男感到興奮,2018年上映的《頭號玩家》引起的強烈反響也是元宇宙概念得人心的積極佐證。
那么,作為互聯網巨頭,尤其是作為無數品牌的廣告營銷陣地,這次改名,意味著什么?
(圖片來源:Google搜索,可轉載)
首先,原本的廣告業務不會改變。或許很多人覺得,改名Meta、重心轉入元宇宙,便會減少廣告業務服務,其實是片面的。人家只是母公司名字改了,旗下FB、IG等社交媒體平臺照常運營。
而且針對元宇宙,也有專門收購的VR/AR公司進行主導,同時人家老板也發話,要招募10000名工程師搭建元宇宙業務,所以FB廣告主的業務基本不會受到影響。
其次就是針對營銷人員和品牌老板來說,需要學習的領域多了一項,那便是元宇宙概念。作為Meta的重點對象,同時也是資本界看好的市場,元宇宙終有一天會以某種形式或階段進入大眾,扎克伯格也表示未來十年內元宇宙會覆蓋十億人群。
因此,掌握元宇宙概念、了解其運行機制、發現業務融入點,是實現未來業務突破的好機會。
(圖片來源:Google搜索,可轉載)
元宇宙概念興起之時,始終與區塊鏈技術脫不開干系。誠然,一個公司創造一個宇宙屬實苦難,包含元素過多就意味著過多的項目組,組織運營成本便是難事。
即使宇宙概念可大可小,但容載量以及使用體驗才是核心根本,太小了可不行,因此區塊鏈不可忽視。
如此也就意味著,未來的元宇宙世界,存在由無數個公司共同打造,就像具有國際空間站某些性質一樣的共享空間,不同公司負責不同的場景。
那么,對于廣告和品牌業務,是不是也會根據這些不同類型公司的參與,從而帶來不同的模式,甚至創新的模式呢?
未來不得而知。
(圖片來源:Google搜索,可轉載)
現在有了第一家Meta,你認為未來會出現多少Meta-XXX?
(來源:全球數字營銷Amy)
以上內容屬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雨果跨境立場!本文經原作者授權轉載,轉載需經原作者授權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