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制造”地位正被取代,造成資本旁落、產能過剩。實際上,這一切,主要是因為中國企業并沒有掌握國外銷售渠道。想改變這一切,就再也不能依靠中間商了。
在第十三屆世界商業領袖圓桌會議上,全球知名電商商務平臺負責人、焦點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副總裁徐波分享了他的觀點。
數據
●制造企業的毛利潤只有10%,其余50%—70%被各個渠道商特別國外中間商賺取。
●中間商的極限是一件產品1美元。一件衣服價差超過1美元,一個集裝箱就是6000美元—10000美元。
1、“中國制造”被取代,“越南制造”后來居上
一場深入的調研,讓徐波發現,“中國制造”轉移到別處,不是零售商主導的,而是“中間商”主導的。
徐波說,以往到歐美、日本超市買衣服,發現95%以上是“中國制造”。這一兩年,在歐美大超市,他翻看了幾百件衣服,標簽真正來自中國的,境外只有兩三成。大量標簽寫著“越南制造”、“柬埔寨制造”、“斯里蘭卡制造”。這些國家,對于我們來說,以往并不是主要競爭對手。這些衣服,終端價格上與5年前比并沒有太大變化,但是產地卻轉移了。
“真正主導這樣產業轉移的,不是制造商、零售商,而是中間商。”徐波發現,中間商的極限是1美元,一件產品1美元。一件衣服價差是1美元,中間商就會馬上轉移產地。因為,一件衣服價差超過1美元,一個集裝箱就是6000美元—10000美元。一年訂量,如果是60個集裝箱,就多賺30萬元—60萬元。
但這種轉移對中國企業是非常痛苦的。我們短短30多年來構造的強大的工業體系,特別是輕工業體系,能夠通過產品的價格差,對普遍適用性產品產生全世界對流。但產業轉移沒有把控在我們手里,而是在別人手里,對于制造體系有巨大落差。
2、正探索跨境服務平臺,三年后形成規模效益
徐波認為,轉移的影響是,造成產能過剩、行業轉移、資本旁落。中國制造業被很多人誤會走低端路線,其實50%以上成品質量非常好,只是設計包裝上沒有做到這點。而今我們已經在往上走,有了創新設計體系,如果我們下游產業轉移把控能力不強,會對制造業產生巨大的影響。
徐波說,大量數據顯示,制造企業的毛利潤只有10%,其余50%—70%被各個渠道商特別國外中間商賺取。到底中間商渠道商的價值在什么地方,離開他們做不了跨境生意了?
聯想、海爾等中國企業,通過巨大資金、人才、技術等方面支撐,進入國際市場。但大量中小企業想進入歐美市場,卻受到人才、資金等制約。在此情形下,我們需要一個有實力的跨境服務平臺,包括全程服務,售后售前質量控制體系,通過線上線下結合方式,做市場推廣。中國中小企業通過這個平臺,以最低成本進入當地市場,將銷售渠道扁平化。同時,通過這個平臺,以短平快形式進行銷售,了解所在國家第一手產品和需求信息,并拿到資金。
這樣的跨境服務平臺,中國有阿里巴巴、焦點科技在探索。相信三年后,跨境貿易服務會有非常清晰的模式出來,很多企業會形成規模效益。中小企業能通過這個平臺在國外市場進入渠道的立足點,真正把“中國制造中心”,變成“中國質造中心”、“中國設計中心”,并且對國外企業產生雙向對流作用。
聲音
英國電商“朝東看”
青睞二三線城市
英國Union Jack Marketing公司董事Nigel Sims:
中國是世界最大的線上零售市場。放眼全球線上零售市場,我們不是“往西看”,而是“往東看”。
現在,很多英國品牌被中國人了解,有很多企業有很好的品牌產品想進入中國,但需要物流、電商等方面的幫助。
通過調研,我們發現,一線城市消費者非常聰明,懂得對比價格,也能買得起名牌。但二三線城市消費者獲取信息不完整,物流配送方面也不是非常好,而這正是非常好的市場進入機會。
歡迎關注外貿行業第一微信號【cif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