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淘行業在中國的興盛,緣于中國海關高昂的關稅和國內假貨泛濫。消費者通過海淘代購,可以買到價格低廉且質量可靠的海外商品。
中國各地海關建立跨境通的目的是使之陽光化,以免稅收流失。亞馬遜的加入,無疑為海關壯了聲勢,只是如果沒有價格優勢,海淘這樣的跨境貿易仍將永遠存在。
自美國電子商務巨頭亞馬遜2014年6月發布首款智能手機Amazon Fire Phone之后,手機發燒友毛文鈺就一直很想買一部。
在亞馬遜中國網站上,這款產品只有一家第三方賣家有售,售價高達9999元。毛文鈺用購物搜索網站一淘網搜了下,發現在淘寶上有不少海淘賣家愿意以4599元的價格出售這款手機。而亞馬遜美國的網站上,價格約合3994元。
毛文鈺覺得在亞馬遜美國注冊賬號太麻煩,最終選擇通過淘寶海淘了一部。
不過,她很快就可以在中國便捷地買到亞馬遜美國網站上的商品,不需要懂英文,而且可以用人民幣結算,配送速度還很快。
2014年8月20日,亞馬遜(中國)投資有限公司宣布將在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簡稱“自貿區”)開展跨境電子商務業務。
按照雙方合作備忘錄,最早從9月開始,亞馬遜美國網站上將有一個直郵中國的頻道,頻道里的信息是中文,商品的款式和價格都跟亞馬遜美國站點一樣。
亞馬遜還將在自貿區建立自己的倉庫,把一些熱門的商品先備貨到自貿區,這樣中國消費者一下單,就可以從上海倉庫里發貨,不用再忍受海淘的漫長等待。
從2012年12月開始,中國海關總署陸續開辟了上海、重慶、杭州、寧波、鄭州、煙臺、平潭、哈爾濱、西安和綏芬河等城市作為跨境貿易電商試點城市。所謂跨境電子商務業務,指的是以電子商務的方式做跨境貿易進出口。
其中,上海是最早一批建立起“跨境通”平臺的城市,上海跨境貿易電子商務試點自2013年12月28日正式啟動。
自貿區官網上,“跨境通”被稱為“海淘里的正規軍”。它們的對手是那些海淘“游擊隊”,跨境貿易服務商遞四方信息科技集團高級副總裁李衍升對記者說,中國大概有300萬海淘客,其中100萬左右是直接從國外電商網站買東西。
海淘之所以廣受中國消費者歡迎,就在于其通過避稅而獲得的價格優勢。亞馬遜與上海自貿區的合作、海關建立的“跨境通”平臺,如何與其競爭?
應需而生的海淘產業鏈
27歲的汽車行業設計師邱雪是2013年圣誕節開始成為海淘客的。當時她想買一個耳機,就打開比價搜索網站,發現這款耳機在國外賣100元,就算加上稅費和郵費,總價也不會超過200元,而在中國要賣到300元。
低廉的價格、可靠的品質保證(特別是母嬰產品),是消費者熱衷海淘的原因。
事實上,只要有關稅差異、價格差異,海淘就一直會存在。這并非中國獨有的現象,只是由于中國相關稅率相對較高、國內食品安全危機頻發,中國消費者才成為世界最龐大的海淘群體。
李衍升對南方周末記者表示,很多國家的免稅額是比較高的。比如美國的免稅額就在200美元左右,相當于人民幣1300元。但中國消費者從美國購買手機等產品回國,海關的免稅額只有50元。如果這個產品是以一般貿易的方式進口到中國來的話,稅更高,一般要繳納17%的增值稅,再加上關稅。如果是電子產品,這個關稅大概在10%-20%。如果是進口汽車,綜合稅率往往高達百分之百。
“所以大量的進口產品是以海淘方式進來,這樣只需要交行郵稅,一般在10%左右。”李衍升說。行郵稅是國家針對國內消費者購買國外商品給出的一個優惠稅,只有一般貿易進口稅的30%左右。
海淘發展至今,已經形成了三種路徑:一是托人在國外代購;二是專門的代購網站;三是國內電商公司的海淘平臺,比如京東和天貓都有這樣的海淘頻道。
在日本做代購的中國留學生李斌翔對南方周末記者說,一般小的代購都是留學生做兼職,有人下單后去日本的普通商店購買,加10%的代購費,再加運費賣給顧客。他的學費和生活開支現在完全來自代購生意,每個月能有2萬-3萬元的純收入。
2013年4月份的時候,他發現卡西歐的自拍神器在中國賣得很火,于是就在自己微博上發了一條信息,說可以幫國內消費者在日本代購價格更便宜的自拍神器。第二天醒來,發現幾十條留言要求代購。就這樣做起來代購生意。
很快李斌翔就發現數碼代購市場競爭太激烈了,就開始專做化妝品和日用品。一開始李斌翔是直接從日本商店里去買貨再賣給國內消費者,后來李直接去找日本化妝品公司拿貨。有的熱門產品,能拿到八九折,舊型號能拿到三折。李斌翔不自己備貨搞庫存,每次有人下單之后,再從化妝品公司拿幾十個商品。
“廠商一開始嫌棄我要的太少,不愿意供貨,我就每天去磨他們,去拜訪。日本人跟中國人不太一樣,你表現出誠意,他們往往會給你供貨。”李斌翔對南方周末記者說。
對于李斌翔的售價,廠商一般也會有要求,比如不能以低于某個價格賣出去,有的廠商甚至會要求,在廠商正式在中國市場上線這款產品之前,李斌翔不能把產品賣到中國去。
除了李斌翔這樣的個人代購,很多消費者還會選擇海外代購網站。
作為一對雙胞胎孩子的媽媽,毛文鈺經常從海外購買嬰兒輔食,發現口碑最好的米粉都是從海外代購的。一開始她到各個代購網站去買,但經常買到的是山寨貨。
有一次她發現一些社區軟件里,很多媽媽開始到一個叫做iHerb的網站去海淘。iHerb是美國的購物網站,成立于1994年,它的海淘用戶遍布全世界190多個國家,主要銷售的是保健品和健康產品,其中母嬰頻道的主要顧客來自中國,這個網站甚至在首頁可以輕松找到簡體中文。不過,考慮到各國買家購買的產品入海關的時候可能要被收稅,所以iHerb對每筆訂單既限金額又限重量,每單不得超過80美元,不超過7斤,運費12美元。
亞馬遜:有限的沖擊波
上海自貿區的跨境電子商務平臺——“跨境通”,是一個類似電商導購的網站,主要銷售中高端的服裝、服飾、嬰幼兒用品、3C電子產品、化妝品、箱包等品類。
“跨境通”由東方電子支付有限公司建設。東方電子支付的三個主要股東分別為中國海關總署下屬企業與上海國資委下屬企業。
跨境通在其官網上稱,目前已經引進了三十多家電商和供應商,銷售了幾萬件商品,賣得最好的是韓國現代百貨的母嬰用品。
南方周末記者實測發現,跨境通里有一些產品的價格確實有競爭力。比如跨境通里母嬰頻道的一款日本進口花王Merries紙尿褲標準裝NB90,含稅總價是108元,在京東上同樣是這款產品賣139元。
這款紙尿褲是一家叫做阿布才優選的商家提供的產品。在電商圈,阿布才優選是一家幾乎沒有什么知名度的網站。
這也是跨境通的一個特點,這里很少看到主流品牌的商品。比如點開跨境通母嬰用品頻道里的澳大利亞奶粉品類,只有兩個奶粉品牌,五個商品可以銷售。而且這兩個品牌還是不知名的澳大利亞品牌。
跨境通里的商品也有許多是一些非熱銷的產品。比如,南方周末記者在跨境通上看到一款嬰兒配方奶粉,雖然價格有優勢,但從其他電商網站上的購買情況來看,是一款購買者很少的產品。
亞馬遜算得上是當前入駐跨境通的最大牌供應商了。亞馬遜成立于1995年7月,是美國和全球數一數二的電商公司,在美國納斯達克上市。亞馬遜在2004年8月以7000萬美元收購卓越網,由此進入中國。
但亞馬遜并不是第一個殺入中國海淘市場的國際電商玩家。早在2012年,美國電商巨頭eBay和中國時尚電商公司走秀網就聯合推出本地化購物品牌“eBay Style秀”,國內用戶可購買來自海外的商品。
“我們是虛擬庫存的模式,通過跟品牌方技術對接讓商品信息上線,然后全網比價,讓價格跟歐美市場同價甚至更低,最后是用戶下單后我們從國外的倉庫里配送。”走秀網高級副總裁牟清對南方周末記者說。
其實,京東、天貓這樣的電商也有類似的跨境商品平臺,但都沒有引人注目。京東的海外購頻道和天貓的國際購業務差不多,都是允許國外或者國內做貿易的商家,在自己的平臺上開店鋪,銷售海外原裝進口的產品。
天貓方面以阿里巴巴處在上市靜默期為由,拒絕了記者的采訪邀約。而京東方面則表示,京東海外購模式準備進行大的調整,暫時也不便接受采訪。亞馬遜的公關總監黃雷也拒絕了記者的約訪。
記者看到,在京東海外購頻道,主要有四大品類:服裝鞋帽、母嬰產品、化妝美膚和奢侈品。天貓國際頻道則多了一個食品保健頻道。
在京東海外購的服裝鞋帽里,有一家叫做愛莎尚品的海外購店鋪,銷售來自土耳其的外套。產品是從天津發貨的,可見也主要是備貨模式;而在天貓的國際購頻道,有一家香港的店鋪,在天貓上銷售德國愛他美奶粉,產品也是備貨模式,從杭州的保稅區里發貨。
這其實跟亞馬遜加入跨境通后要做的備貨模式很類似。
所以,無論是亞馬遜、京東還是天貓,進入海淘市場的時候,都采用了備貨模式。但這種備貨模式下的產品銷售價格沒有太大的優勢。
記者了解到,同樣一罐愛他美奶粉,找親戚朋友從德國直接購買,只需要130元左右。在天貓的國際購頻道購買,大概需要235元,在蘇寧易購上購買更是高達268元。如果在淘寶上找一個代購賣家,只需要190元左右。
從這點上看,海淘確實最大限度地給消費者節省了成本,無論是亞馬遜還是天貓和京東,目前很難終結個人海淘市場。
走秀網高級副總裁牟清認為,亞馬遜進入海淘市場,對于那些做3C、數碼、電子、食品和奶粉等海淘的代購賣家會有比較大的影響,因為這些領域都是亞馬遜擅長的標準化產品品類,亞馬遜可以通過備貨到自貿區倉庫的模式來降低產品價格。但對于時尚品這樣非標準化的產品,備貨模式難以奏效。比如服裝是季節性很強的產品,不可能大規模備貨。
在全球高端消費品交流平臺寺庫中國的創始人李日學看來,也許亞馬遜直郵到中國的價格不會最低,但亞馬遜在產品豐富度、品牌和發貨速度上的優勢明顯,這對中低端市場的海淘玩家沖擊非常大。但對于高端消費品市場,比如奢侈品的代購市場沖擊度有限。
一手“跨境通”,一手抓監管
中國各地海關在積極配合建立“跨境通”的同時,也在對日益龐大的跨境貿易加強監管。
據中國電子商務研究中心發布的《2013年度中國網絡零售市場數據監測報告》數據顯示,2013年中國海外代購市場交易規模達767億元,預計2014年海外代購的交易規模將有望達1549億元。
2014年7月23日,中國海關總署發布《關于跨境貿易電子商務進出境貨物、物品有關監管事宜的公告》(簡稱56號文)。56號文鼓勵電子商務企業或個人通過經海關認可并且與海關聯網的電子商務交易平臺實現跨境交易。
在很多媒體的解讀中,56號文的用意是為跨境貿易界定游戲規則,試圖讓那些海淘公司浮出水面,便于監管。
“56號文的出臺背景是,政府一方面希望通過海淘來刺激國內消費,希望海淘能幫助國家消耗外匯儲備,但也害怕海淘不可控,帶來關稅流失和走私的問題。”李衍升對記者分析說。
李衍升記得,2011年的時候,行業里有名氣的幫海淘客做運輸的轉運公司只有五六家,2013年已經超過了一百多家。
行業的快速發展,養大了一批個體代購者,他們紛紛注冊公司變成代購商家。但他們發到中國的貨物依然是以個人對個人的貨物身份來交稅,這讓國家損失了一大批稅源。
一開始,日本留學生李斌翔就沒有注冊公司,是以個人名義寄給國內用戶的,所以消費者要交行郵稅。
不同的到貨口岸可能被抽稅的金額不同,一般是商品價格的10%左右。李斌翔回憶說,以前給兩個用戶代購過同一臺相機,一個客戶交了500元,一個只交了60元。
后來,李斌翔注冊了公司,以公司的名義寄給中國買家。到海關的時候,就是以一般貿易的形式交稅,一般是7.5%的關稅,17%的增值稅。
“很明顯,監管者希望把海淘客們趕到官方背景的跨境電子商務平臺上去消費,讓跨境通這類官方平臺成為代購市場的主體。但據我觀察,一年時間過去了,參與跨境電商試點的城市的海淘業務做得都不好,主要是貨少且價格優勢不明顯,消費者最終用腳來投票。”一位要求匿名的跨境電商資深人士對南方周末記者說。
(應被訪者要求,毛文鈺、邱雪為化名)
【歡迎關注雨果網官方微信號:cif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