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月9號 ,《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加快發展外貿新業態新模式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全文發布。
這份五千多字的《意見》,上到政策保障體系,下到數字工具賦能,對現有的外貿體系進行了全環節的改革升級。目的,就是要在國際市場上,培育出一批有競爭力的外貿企業。
(文件截圖,圖源:中國政府網)
疫情爆發以來,外貿的走勢一度撲朔迷離:從初期的工廠停擺狀態,到復工后的訂單驟減,到全球疫情爆發后中國成為制造業稻草,再到海運難、原材料價格上漲、匯率上升等多方因素的疊加,這一年半的跌宕起伏,讓外貿賽道上的商家一路都在見證歷史。
眼下,疫情的紅利窗口期還遠沒有結束,保守估計還有2-3年。疫情這只黑天鵝加速了全球跨境電商的發展,其實更準確的說法是,加速了中國制造流向全球市場的進度。
《意見》的出臺,實際上劃出了一條全新的起跑線,尤其是每一個已經或者準備進入跨境B2B的賣家,都有奮力一搏的機會。
在筆者看來,至少有以下幾個亮點:
#1
跨境電商B2B出口監管向全國推廣
出海門檻再次降低
鼓勵跨境電商B2B,國家打的是一套組合拳。
6月22日,海關總署宣布,從7月1日開始,全國海關復制推廣跨境電商B2B出口監管試點。這是自去年7月首批開通10個城市,9月又增開12個城市后,決定在全國復制該政策。
過去,中國企業把產品賣到國外去是一件繁瑣、復雜的事。要經歷語言、物流、結算、通關、退稅等重重考驗。可以說,以前的B2B外貿,是一件有技術和政策雙重門檻的事。
互聯網的出現,特別是阿里巴巴國際站等平臺的崛起,解決了語言、營銷、物流等一系列技術問題。如今,外貿在技術層面已經像內貿一樣簡單了。此次向全國推廣跨境電商 B2B 模式,目的就是要降低通關、結算、退稅等政策門檻。
值得一提的是,這項政策特別利好中小微企業,單票5000元以下的一般貨物,直接以清單模式申報,幾分鐘就能放行。
互聯網加持結合政策利好,以后的跨境電商B2B,門檻會變得非常低。你在國內能做好生意,在國外就能做好跨境生意。相信不久的將來,中國企業的出海大軍將達到新的巔峰。
#2
明確到2025年的外貿數字化時間表
一大波政策利好已在路上
“數字化“這個詞,《意見》一共提到了六次,并且給出了明確的目標和時間表:到2025年,外貿數字化、智能化水平明顯提升。
為什么要構建數字化的新外貿?因為只有數字化才能簡化外貿這一系列復雜繁瑣的程序,用標準的、技術的方式去解決問題,降低外貿各個環節的人力和時間成本,讓外貿像內貿一樣方便。
這樣說可能有點抽象,我們舉個數字化的運用案例。大家都知道,去年疫情之下,中國的商家出不去參展,外國的買家進不來驗廠,傳統的生意一下子被斬斷了,怎么辦?
阿里巴巴國際站推出的線上展會,借助大量的直播,短視頻,3D Showroom等技術,全面更新傳統展會并進行升級,讓跨境生意從過去的“面對面”變成了“屏對屏”,用一句行話來講,就是“讓遠場變近場”。
大量中國外貿商家一夜之間跑步進入數字化階段,為服務海外買家的近場需求,短視頻生產、場景、運營能力的閉環能力也大大增強。也因為這波數字化的強推,“不見面也能談生意”、“不握手也能接大單”開始成為行業共識。
下面這條視頻中所講的,上海一家16年傳統展會外貿企業的例子,就非常典型:
阿里巴巴國際站
他,16年傳統展會外貿人,被疫情阻斷了獲客渠道。轉型#數字新外貿,打通外貿新通路,加速線上布局,單月業績破百萬!
視頻號
而為了在2025年達成數字化的顯著提升,勢必少不了來自官方的政策鼓勵。比如《意見》中就明確提出,要積極探索實施促進外貿新業態新模式發展的稅收征管和服務措施:“對經認定為高新技術企業的外貿新業態新模式企業,可按規定享受高新技術企業所得稅優惠政策。”
#3
大力支持線上外綜服平臺
企業出海將更輕松、更省心
數字化的應用遠不止此,而全鏈路跨境貿易平臺,正是其核心要義。一個充分數字化的外貿平臺,可以串聯起生產端、流通端、金流、物流、機構、政府等所有貿易環節中的角色。
此次《意見》里,明確了要支持外貿領域的線上綜合服務平臺、數字化公共服務平臺等建設。
簡單地說,就是專業的人干專業的事,企業的核心競爭力是做好產品。
以阿里國際站為例,作為全鏈路的跨境B2B平臺,負責搭建鏈路里的水電煤,幫助企業把貨賣出去,還要讓商家賺到更多的錢。
就拿匯率來說,以前做外貿的企業都很擔心人民幣升值。因為人民幣升值,往往伴隨著商品競爭力下降、企業利潤降低。阿里國際站的解決方法更加徹底,直接通過增加人民幣訂單比例、搭建全球支付結算網絡、本地本幣鎖匯等方式,來應對匯率波動風險。
目前,外貿很多環節都有優化的空間,這些空間需要有完善的外貿服務平臺去做承接,從廣告營銷,到金流,再到物流,每個環節提高一點效率,企業就能多一分利潤。
#4
“高質量”再成關鍵詞
中國企業迎千載難逢的品牌出海窗口期
說到企業怎么增加利潤,我們常常會說“微笑曲線理論”:技術、專利值錢,組裝、制作活多錢少,品牌、服務附加值高。要提升企業利潤率,要么搞研發提升質量和性能,要么做品牌、提供差異化服務,做溢價。
疫情之下,海外各國消費分級加劇,不同消費群體對新品牌、新供給的需求,會呈現井噴式爆發,這對于中國企業來說,是一個千載難逢的品牌出海窗口期。
背靠最完善工業化體系的中國企業,需要轉變下以前的鋪貨思維,畢竟人力成本的走高已經不可逆,替全世界打工的“辛苦錢”不好掙,唯有走出自己的品牌化道路,才可以抓住這波品牌窗口期,把利潤做高。
“高質量發展”,也是此次《意見》著重強調的一個詞,如何從規模走向質量,用數字化創新幫助更多中小企業實現品牌化出海,同樣是阿里國際站今年的頭等大事。
外貿企業中有越來越多的“廠二代”,正在用和父輩不同的思維,承擔起品牌出海的大任。北京一家生產黑科技面料的企業,二代掌門人許心愿把產品做成科普短視頻發到網上,引發Facebook、Youtube等國外社交傳播平臺的自發傳播,訂單一直排到了四個月后。
(海外社媒熱議許心愿家的產品)
在國內家具市場已經做到網銷第一的林氏木業,2019年底通過阿里國際站出海,雖然迎頭撞上了疫情,但是很快在疫情中發現online-retailer(線上零售商)群體的機遇。
疫情催生宅家經濟,使得海外消費者對于有品質感、高性價比的家具需求大增,結果把林氏的一款沙發賣成了爆款。此后通過阿里國際站提供的直播工具,進一步打開了海外市場,店鋪的訪問量,單六月環比五月就大漲了125%。
(林氏木業在國際站上熱銷的一款沙發)
品牌的打造并非一蹴而就,它是企業多年生產經驗打磨出來的硬實力,再配合有差異化競爭力的技術、產品、服務。
前不久,阿里巴巴集團副總裁、阿里國際站總經理張闊在接受媒體采訪時,曾表示成本高企對外貿企業的影響取決于供需關系的變化,“外貿企業當前最重要的是在科技水平、工廠產能、設計能力、專利、柔性化生產、服務能力等方面打造自身的核心競爭力,形成品牌,扭轉供需曲線,獲取更大的溢價空間。”
相信在疫情催化下的這個多國情、多階層、多場景的全新客戶生態中,一手政策利好,一手全鏈路數字化平臺加持,廣大中國企業的出海必將乘風破浪,滿載而歸。
(來源:阿里巴巴外貿圈)
以上內容屬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雨果網立場!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
(來源:阿里巴巴外貿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