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跨境電商最熱的話題無疑是今天誰家賬號出問題,誰家開始裁員,從去年下半年的資本卷入到今年開年的積壓、低價、內卷,然后現在的賬號問題等話題。
到底在傳達一個什么樣的信號?
我們先看亞馬遜普遍的現象,根據亞馬遜的算法,坑位款的產品流量大,而且能給新品引流,所以偏精細化運營的電商公司來說,假如有成熟的開發團隊和運營團隊,很大可能會占據了細分類目很大的市場份額,但是這個事情本身它是沒有錯的,每個公司希望追求他的規模效益或者是通過這種高市場份額來打造屬于自己品線的護城河。那到底是哪些方向/環節出了問題?
隨著瘋狂的資本卷入后,跨境電商出現了很多大家奉為信條的原則或者是方法論,例如:“規模等于效益”,“今天不賺錢是為了明天賺更多的錢”,“流量就是一切”,“價格戰策略”,“把對手熬死了我就是第一”等。這些曾經被視為跨境電商成功方法論的前提條件是什么?是否具有持續發展的可能性?
例如“規模等于效益”,很多電商背靠資本,希望通過規模效益來打造“壟斷優勢”和降低成本,但是在片面追求規模情況下,容易造成SKU數量多,需要更多的人去管理,所以可以看到很多電商公司人員規模大,實際人均產出不高,喜歡用價格戰策略來速度占領市場,但是容易忽略對企業盈利能力關注,忽略對用戶體驗、用戶留存和運營效率等關注,在追求規模的同時,實際產出效率在下降。這種情況當然也是價格戰的催生劑。
例如賣家思維“今天不賺錢是為了明天賺更多的錢”,前期可以犧牲毛利,后面等排名和坑位穩住了,就可以提價賺毛利,但是這個前提是基于今天的虧損靠你的規模化產出能夠彌補的,這個規模化主要是指銷量能給賣家帶來更多的議價權,例如采購成本的議價、物流成本的議價等,通過這個來反向推動供應鏈和運營成本的降低,但是很多賣家側重點在于排名穩住后的提價來賺利潤,而忽略了對供應鏈和運營成本的優化。
例如“流量就是一切”,這一切基于好的產品、好的服務和購物體驗,形成高的購買轉化率,但是很多電商開發的產品沒有從真正意義去關注產品和用戶體驗,而且亞馬遜渠道,也往往難形成用戶沉淀,沒有高的復購率,所以側重在一些廣告、站外等投放,而忽略對用戶核心需求關注,容易造成低轉化。
所以這次亞馬遜封賣家賬號事情,是對市場的一次新的洗牌,即使有目前被封的大麥前車之鑒,但是很多賣家依然是“穿新鞋走舊路”,如何在原有的模式去做漸進式改進、如何做到對市場和消費者的洞察、如何提高研發能力、如何提升運營效率和如何提高用戶體驗、如何優化供應鏈、如何做用戶留存和提高用戶復購率、這些是彎道超車的好機會,告別粗放式的跨境電商模式吧。
最后目前中國在國際上知名的品牌總體占有率還是比較低,在國家大力支持品牌出海的利好政策下,每個賣家也許可以做點不一樣的事情。
(來源:專注市場數據調研)
以上內容屬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雨果跨境立場!本文經原作者授權轉載,轉載需經原作者授權同意。
(來源:專注市場數據調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