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年來中國工資上漲,勞動力供應短缺,外資公司的“超國民待遇”漸被剝奪,外國制造企業在中國越來越“難混”了。在此背景下,一部分外國制造企業(包括中國制造企業)撤出了中國。那么,這些企業到底轉移到哪里了?
工人工資僅為中國三分之一的柬埔寨成了這些企業的投資熱土。柬埔寨為外資制造企業提供了稅收、土地出讓等方面的優惠待遇,因此吸引了各國制造企業紛紛前往投資,最終實現了長達十年之久的GDP增長率達到10%的奇跡。
中國作為“世界制造中心”的地位就此被撼動了嗎?柬埔寨、越南等東盟國家是否會成為中國制造的夢魘?
雨果網編譯了美國雜志《貨物貿易》日前發表的關于柬埔寨制造業的文章,您或許可窺一斑:
長期以來,柬埔寨被視為“難以發展”的同義詞,它經歷了慘絕人寰的“大屠殺”歷史,國際聲譽非常糟糕。不過,它即將在某種程度上洗刷其臭名昭著的惡名:柬埔寨已經成為了新興的制造業中心。
前陣子柬埔寨工人因工資問題發動了游行示威,雖然游行示威引發的流血沖突令人遺憾,但這在某種程度上反映出工廠對勞動力的需求正在迅速增長。雖然柬埔寨國內發生了工人抗議活動,但是無法根本性地撼動其作為制造業投資熱地的地位。
柬埔寨成為區域性的制造中心基于好一些原因。其中最大原因在于,與柬埔寨毗鄰的中國在三十年以來一直是世界知名的低工資制造中心,如今卻漸漸失去了這一地位。現在的中國,工資不斷上漲、勞動力儲備量下滑、人民幣緩慢而穩定地升值,這一系列因素削弱了中國作為低成本制造品出口平臺的競爭力。此外,中國持續地向價值鏈的上游攀登,中央政府也改弦更張,欲將中國從出口為導向的經濟發展模式中轉變過來。
預計近年來規模達成萬上億美元的制造企業撤出了中國。在接納“對價格極其敏感”的制造業資本方面,柬埔寨處在有利的地位,對服裝產業尤其如此。柬埔寨有很多優勢,其工資水平大約僅為中國的三分之一,此外,政府還提供一系列的稅收減免政策,對出口到歐美發達國家的服裝提供免稅待遇。許多國際服裝企業紛紛進軍柬埔寨,愛迪達斯、GAP、 H&M等大品牌僅僅是其中一部分而已。
當然,這并不是說中國即將很快丟掉全球制造中心的地位,但是越來越多的制造企業開始慎重地將其一部分制造工廠轉移到中國之外的地方,而柬埔寨漸漸成為這些制造企業們“中國+1”政策之中的“1”。
如今,從手機到汽車的日本制造企業紛紛進軍柬埔寨,韓國企業則成為了第一個在柬埔寨首都金邊地區設立生產性設施的外國投資者。目前,柬埔寨三大外國投資者分別為韓國、中國和日本,它們不僅在柬埔寨服裝產業占據制高點,還在玩具制造、家具、電器制造方面也滲透頗深。
柬埔寨就此走向了快速發展的道路,在1998年—2008年期間,柬埔寨GDP增長率高達10%。雖然全球金融危機打斷了其兩位數的高速發展,但是柬埔寨依然穩定保持著6-7%的經濟發展速度。
柬埔寨國內市場規模雖然不是很大,但是高速發展的經濟催生出數量不斷增長的中等收入人口,居民消費能力和可支配收入不斷提升,而對本國商品的需求也隨之增長。
同時,柬埔寨作為制造中心的地位被不斷強化的區域一體化進程所鞏固。由10個成員國組成的東南亞國家聯盟將在2015年年底之前成立“東盟經濟共同體”,在這一背景下,本亞洲和亞洲之外的跨國公司紛紛在東盟內部設立制造工廠,以為整個東盟市場服務。雖然“東盟經濟共同體”不是嚴格意義的經濟共同體,但是毫無疑問,它的成立將進一步推動區域一體化,并提高東盟各國的市場準入性。東盟國家人口高達6億,GDP超過2.3萬億美元,是亞洲第三大經濟體。
雖然柬埔寨取得了一系列進步,我們有很多理由保持樂觀,但是也不能忽視其所面臨的一系列重大挑戰:其中,柬埔寨落后的基礎設施位列榜首;柬埔寨的電價遠遠比越南之類的鄰國更高,供電系統有許多待改進之處;橋梁、道路和港口設施也落后于其他東盟國家,相對于泰國來說更是如此。
對工廠工人日益上升的需求造成了工資方面的壓力,前段時間發生的服裝工人大規模漲薪抗議活動加劇了這一壓力。雖然柬埔寨的生產力水平有所提升,但依然落后于中國,這將在一定程度上抵消其成本優勢。此外,柬埔寨面臨著其他國家的競爭,緬甸、孟加拉和越南等國正與其制造業展開了一系列的競爭, 尤其在服裝制造領域。
東盟中等收入人口不斷增長,年輕勞動力資源豐富,東盟市場將被跨國公司越來越看好。在這一趨勢下,柬埔寨將被視為具有重大競爭潛力的制造基地。 (編譯:吳以輝)
【歡迎關注雨果網官方微信號:cif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