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羅非魚經濟價值較大,巴西利用其豐富的水資源,大力發展羅非魚養殖業。
雨果網從巴西華人網 12月19的報道中了解到,巴西漁業和水產養殖部(MPA)計劃投資25.2萬雷亞爾,約合107860美元進行羅非魚基因改良工作。目前,巴西羅非魚產量以每年17%的速度遞增。這項投資將解決今年巴西國家科學技術發展委員會(CNPq)提出的“選擇性羅非魚親魚基因和繁殖策略”問題。
巴西政府希望通過投資該項目研究羅非魚的不同血統,令魚苗可繼承高品質基因,從而保持和增加本國羅非魚的產量。科學家將參與研究項目,并側重于研究羅非魚生產和繁殖特點(研究羅非魚產卵和受精機率)。項目結果將傳授給大學的研究人員,同時在巴西羅非魚產業中推廣新的品種。該研究項目由Aquabel魚文化研究中心負責,將持續到2016年10月份。
據最新的數據顯示,2008年巴西羅非魚產量111000噸,2009年為133000噸,2010年為155000噸,到2011年,巴西羅非魚產量達到253000噸,從今年開始,巴西羅非魚養殖業的優勢越發明顯。2013年巴西計劃部通過各種方式促進國內漁業產值,包括會議、研討會等等。
此外,巴西水產養殖與漁業秘書處與各大學和研究學院簽署協議,向其傳播研究結果,建立水產養殖示范點,鼓勵巴西漁業和水產養殖部(MPA)研究人員參觀其他國家,與其交流漁業經驗。同時,巴西漁業和水產養殖部(MPA)與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FAO)簽署協議,出版15份科技論文,并為海水養殖業提供各方面培訓。
雨果網了解到,在水產養殖方面,巴西是個具養殖優勢的國家,由于水資源豐富,亞馬遜河流域占世界所有淡水數量的20%,在東北部有超過500萬公頃的水匯集在水壩,具有水力發電和抑制干旱等功能,而廣大綿延的8000平方公里海域則可作為海水養殖專用。
上世紀90年代期間,巴西每年國內漁產品消費量擴張超過3億5千萬美元以上,惟國內漁產品的供給量僅占需求量的54%,漁產品消費量僅占肉類總消費量的7.5%至10%。
按養殖種類不同,水產養殖可分成六個主要部分:淡水魚、海水蝦、貝類、牡蠣、淡水蝦和蛙類。淡水魚是唯一在巴西每個州都有飼養的品種,其產量占總產量的80%,其次是淡水蝦,在巴西 20個州都有養殖。巴西水產養殖主要是以小規模生產單位為主(除產量約占總產量14%的海水蝦外),目前大約有10萬個養殖場,養殖面積相當于8萬公頃。巴西水產養殖業的另一個特征就是養殖種類的數量和多樣性,目前養殖種類至少有6 4 種,主要的種類包括羅非魚、鯉魚、大銀板魚(食人魚的一種)、鯰魚、海水蝦及軟體動物。(編譯:吳以輝)
【歡迎關注雨果網官方微信號:cif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