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過完國慶節,如果你只是在等待圣誕或者元旦,那你就OUT啦!近年來興起的雙十一,不僅僅是諸多光棍的節日,也是許多網商和網購者翹首以盼的好日子。當然,這并非是舉國歡慶的日子,諸多男人看著他的“敗家”娘們滿滿的購物車還是會捏緊錢包咬牙切齒。
昨晚11點,在茫茫夜色中,杭州淘寶城依舊燈火通明。和眾多熬夜守在電腦前的“剁手族”們一樣,幾千名阿里員工奔波在各自崗位上,等候著午夜零點到來。來自全國的百余家媒體則蹲守在會議室中,盯著眼前巨大的實時數據屏。
同一時刻,在閔行區合川路的某皇冠級網店辦公室、在松江九亭人頭攢動的貨倉,一群“螞蟻雄兵”們依靠著紅牛、方便面熬夜奮戰,全力發貨以阻擊任何一個可能存在的“差評”。
成交額第1分鐘破億、6分鐘破10億、6小時破百億、12小時成交176億……
而從2009年至2012年,天貓雙十一的成交金額分別是5000萬、9.36億、52億和191億,而今年雙十一僅用時13小時就突破了去年的交易額,而且這個數字還在不斷的攀升,預計突破300億只是時間上的問題。
不斷攀升的成交量和交易金額,除了給以天貓為首的電商供貨壓力之外,相應的配套服務設施以及售后、物流等也面臨著不小的挑戰。作為國內最為成功的電商,盡管其所服務的是國內貿易,但其成功經驗,同樣可以借鑒于外貿。
天貓的成功,除了其在特定時間所銷售的低價產品吸引人外,更多的是依靠其自身的品牌認知度。有了天貓雙十一,才有了之后的京東、蘇寧易購、唯品會等的雙十一。這個道理就跟有了“中國好聲音”,才有了“中國最強音”、“中國夢之聲”等相應的跟風之作一樣。盡管模仿者很多,但獲利最多的依舊是第一個敢吃螃蟹的人。
昨天夜里,央視名嘴王小丫專訪了馬云。在談到物流及他的“菜鳥”時,馬云說:“我覺得菜鳥實現的目標是在全中國任何地區二十四小時,只要你網上購物,二十四小時一定把貨送到你們家。菜鳥希望最終實現的目標,巴西訂貨也好,阿根廷訂貨也好,歐洲訂貨也好,非洲訂貨也好,菜鳥以最快的速度,最便宜的價格送到你們家。”
做外貿電商的你,聽了馬云這番話是不是很亢奮呢?當菜鳥的終極目標實現之日,外貿電商的“雙十一”是不是就為期不遠了?
這是很多外貿電商人的期盼。這其中不僅是物流的問題,還有很多的因素在影響著外貿電商“雙十一”能否來臨。
在高手如云的國際市場中,如果你想第一個吃螃蟹,除了產品質量要過關,價格優惠外,若沒有先入為主樹立一個品牌形象意識,就得擔心“酒香尤怕巷子深”的問題。同時,創新也是不可或缺的,商機永遠難以捉摸卻有跡可循。但是,如果總是盲目復制,規避風險只求安穩,那得到的永遠是些殘羹冷炙,甚至當你決定投入其中卻發現已經顆粒無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