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來自中國廉價的服飾,因為質量和款式等原因備受肯尼亞消費者詬病,也沖擊著當地紡織行業的發展。因此,當地生產商和銷售商呼吁政府控制進口數量,對進口產品增收高額關稅,同時發展有地方特色的服飾,為當地創造更多的就業機會,最終拉動肯尼亞整體經濟的增長。
雨果網從非洲媒體“all Africa”7月12日的報道中獲悉,肯尼亞當地的紡織工人和銷售商均抱怨稱,進口來自中國的廉價產品和來自其他國家的二手紡織品,正在威脅著他們的產業,同時抑制該產業所能提供的工作崗位數量。因此,他們希望政府能夠控制進口數量,同時對進口產品征收相關稅收。
在內羅畢市中心的一些服裝銷售商們說,消費者抱怨中國紡織品的質量,同時缺乏多樣性的款式和顏色,因此他們選擇從土耳其和其他地區進口。銷售商Charles Maina說:“這幾天,由于消費者抱怨中國服飾,因此我不得不從土耳其進口。我希望政府能夠培養地方產業,這樣就可以在我們當地銷售屬于自己的設計款式,也為年輕人創造更多的就業機會,同時拉動肯尼亞經濟的增長。”
肯尼亞消費者協會秘書長Steven Mutoro認為,中國產品的低成本沒有錯,但主要問題是在質量上。
他說:“我們面臨的問題不是定價過高,而是要尋找性價比最佳結合點來刺激我們的消費者。但是今天,來自東方特別是中國的產品,正大量涌入我們的市場,這一方面是因為政府的腐敗,另一方面是因為肯尼亞標準局的機制不夠完善。”
根據非洲棉花和紡織工業聯合會數據顯示,肯尼亞每年服裝進口超過3萬集裝箱。當地的服裝生產商呼吁政府加大對進口服飾的征稅力度,同時建立棉花補貼基金。
非洲棉花紡織品和紡織工業聯合會會長Rajeev Arora指出,由于沒有提供一個良好的經濟環境,促進當地紡織行業在價格上能與中國服裝競爭,因此政府的政策備受指責。
他說:“一直認為中國產品是我們的競爭對手,同時中國產品破壞我們的市場,這些都沒錯!但是大家始終忘記,我們也沒有能力通過升級產品的標準、技術、生產率或者方法,來達到降低成本提高質量,最終與中國產品相抗衡的目的。”
另外,Rajeev Arora也強調,相比國際市場12%的能源成本,肯尼亞的能源成本相當高,達到20%。為了促進紡織行業的增長,同時在未來5年里達到10億美元的出口額,政府已經大力減少肯尼亞企業的能源成本和運營成本。
他說:“這個行業似乎趨于穩定,人們也熱衷于行業的發展和增長。但是,我們仍需要政府給予支持和提供有利的環境,這樣到2015年或者2020年我們將看到一個明顯的增長。”
在此,小編提醒中國服裝等行業的出口商,千萬別以為非洲市場需求的產品就一定是低端的、劣質的。這樣的慣性思維不僅會讓企業失去非洲訂單,也會讓“中國制造”在非洲市場留下“罵名”。
雨果網了解到,目前肯尼亞紡織品進出口貿易發展態勢一片大好,但該國必須提升棉花種植技術,加大對現代化生產設施的投資,才可以充分發揮紡織業的龐大發展潛力。就目前來看,肯尼亞紡織業的當務之急是解決高居不下的能源成本問題,從而降低生產成本,這樣才能在世界市場占有一席之地。(編譯:何志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