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為“世界工廠”的中國每年源源不斷地向世界各地輸送自己產品。如今,中國工資水平和原材料成本不斷上漲,推動著“中國制造”的價格也隨之逐漸提高。歐洲最大的鞋業公司戴希曼每年從中國進口大量的鞋子,如今在成本壓力之下,該公司表示,歐洲的消費者必須慢慢適應逐漸上升的“中國制造”價格。
歐洲最大的鞋業公司戴希曼(Deichmann)的負責人Heinrich Deichmann表示,由于中國工資水平和原材料成本不斷上升,鞋子價格將會上漲。
雨果網從歐洲媒體“The Local”5月13日的報道中了解到,中國制造的鞋子在歐洲市場里占據了巨大份額。Heinrich Deichmann表示,中國正發生戲劇性的變化,消費者以后必須多付一些錢才能買到中國生產的鞋子。對于這點,消費者必須學會慢慢適應。
戴希曼公司表示,今年是其公司的一百周年慶,公司為了維持價格穩定,將犧牲一部分的利潤。
雖然成本在逐漸增長,戴希曼公司欲大舉進入俄羅斯市場。該公司計劃在莫斯科和圣彼得堡至少新開五間店面。據說,這兩個城市的店租比德國有些地方還要貴些。
Heinrich Deichmann說:“如果這個嘗試性業務獲得成功,我們將在不久的將來在俄羅斯開設100家店。”
他表示,他一點也不為Zalando等網上競爭對手們帶來的競爭壓力而感到擔憂。
報道稱,在一些系列的生產事故發生之后——尤其是最近那起孟加拉工廠大樓坍塌導致1000多名工人死亡的事故,讓歐美消費者們已經越來越想要了解他們所穿的衣服和鞋子是從哪里制造出來的,工人們的工作條件是如何艱苦等等問題。
雨果網了解到,德國的戴希曼公司如今已擁有2000多家分店,分布在全球12個國家,年銷售1億雙鞋,銷售額約30億歐元(約300億元人民幣)。在德國,到處都可以看到戴希曼鞋店。人人知道這是鞋業中的阿爾迪,以價廉物美、面向大眾著稱,所以人們親切地稱之為“平民鞋”,戴希曼的經營模式可以說是風靡歐洲。(編譯:吳以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