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曾是數萬家韓國企業最熱門的海外投資目的地之一,但近年來大批韓企撤離中國市場。撤離中國市場的最大原因是中國勞動力成本上升,導致企業盈利空間縮小。另外一個原因是,中國政府陸續取消對外企的優惠政策。
雨果網從韓媒“businesskorea”11月17日的報道中了解到:越來越多的韓國企業撤離中國市場。根據韓國貿易投資振興公社(KOtrA)和韓國進出口銀行公布的統計數據,2006年在中國設立了分支機構的韓國企業為2294家,2008年為1301家,2010年減至901家,2013年減至817家,今年上半年進一步銳減到368家。
這種大規模撤資的現象在山東青島特別明顯。山東青島是韓國企業在中國投資規模最大的地區。目前,在山東省從事經營活動的韓企總數為4800家,其中大約有2200家在青島,而過去的總數一度超過1萬家。
最近幾年,每年平均約有500家韓國企業撤離中國。特別是在2008年金融危機爆發之后,在中國從事紡織、鞋類和珠寶加工行業的韓企競爭優勢大大削弱,很多企業遷移到越南和緬甸等東南亞國家。
不僅是韓國企業撤離中國,日本企業也在不斷退出中國。山東省的日企數量2005年為2000家左右,到現在約為1000家。此外,大型跨國企業如谷歌、美國最大電子零售連鎖店百思買集團(Best Buy)和德國電子零售巨頭萬得城 (Media Markt)也退出中國市場。據統計,退出中國市場的大型跨國企業中,美國企業有130家,英國30家,意大利28家。
導致這種現象最主要的原因是中國勞動力成本上升,導致外資企業盈利空間縮小。今年,中國地方政府確定最低工資上升幅度為16.9%,中國政府計劃每年平均上調最低工資13%。
另外一個原因是政策方面的改變:中國政府陸續取消對外企的優惠政策。2010年,中國政府取消了此前提供給外企的稅收、就業和選址優惠。緊接著在2011年又取消了免除職工社會保險費用的政策。此外,政府為中國本土企業提供更多補貼和優惠,同時拒絕開放政府采購系統。改革開放三十幾年之后,中國已今非昔比。(編譯/雨果網 林權升)
歡迎關注外貿行業第一微信號【cifnews】